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为什么又改为两税法?有什么特点?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为什么又改为两税法?有什么特点?
  • 原因:由于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赋役制度,因此,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新赋税制度。 特点: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收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 唐初,征收赋税沿袭北魏的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可以用绢或布代役,叫作“庸”,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古诗云:“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该诗所指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
    ……
    井田制----初税亩——均田制——输籍法——租庸调——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 总之,租庸调制的失败是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而两税法的实施则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为唐朝政府提供了新的财源。这种税制的变化,体现了政府对赋役制度进行适时调整的决心和智慧。

  • 原因:由于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赋役制度,因此,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新赋税制度。 特点: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收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 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法,后期实行“两税法”。1、租庸调法 唐武德七年(624)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推行“租庸调”的赋税制度。所谓“租庸调”,就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口则有调。”(《陆宣公集》卷22)租: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谷物,作为田税。据《唐六典》记载:“每丁租...

  • 租庸调破坏的原因是因为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是要配合均田制的,其后均田制破坏,租庸调亦不可行。唐代人口不断增加,到后来政府已无足够土地实行均田制,领田者所得土地不足,但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负担不来,唯有逃亡,而造成租庸调制的破坏。另外,唐中叶后,土地兼并重。均田令虽然禁止买卖田地...

  • 5. 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压力加大,唐德宗年间实行了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6. 两税法主要征收银钱,并规定了田租和力役的额度。7. 除了租庸调,人民还需承担杂徭和色役,这些负担源自北魏的税收制度。8. 唐朝初期,租庸调规定了具体的纳绢、粟的额度,并实行了授田制。9. 授田制根据丁男...

财税会计资料教程免费索取

联系方式 / Contact information
需求描述 / Requirement descripti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