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的财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财税体制改革
  • 从放权让利的探索到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以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为分水岭,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1978-1993年是第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在于放权让利,手段大多是探索性的,目的在于刺激地方政府及其他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其中,财政体制经历了三次改革,核心是实行财政包干的管理体制。1980-1984年,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具体举措包括财政支出按隶属关系加以划分,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等。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具体举措包括按照利改税新要求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等。但严格地讲,这次改革依然没有突破分灶吃饭的改革框架。1988-1993年,实行的是包干财政管理体制。包干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它作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博弈不规范,也不科学,后果是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79年占31.1%下降到1992年的12.9%。但这一阶段的改革为1994年启动分税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税收体制方面,这期间的主要改革举措是实行利改税。1983年实施第一步利改税,主要举措侧重于在税利并存的情况下逐步扩大上交税收的比重,目的在于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1984年实施第二步利改税,由税利并存向完全以税代利过渡,具体举措包括发布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等一系列行政法规。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由于受到种种局限,这期间的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成效,改革的手段也大多是试错性的,因此,不足以称为财税体制的重塑和创新。但这一阶段的改革为第二阶段的税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从1994年至今为财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主要特征在于全面改革,改革的手段具有创新性,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财政体制改革分两个步骤,一是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按事权范围和支出内容的界定,合理划分财政收入,并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数额,建立过渡期的专一支付制度等;二是1998年确立了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改革目标,这是1994年后 财政领域力度较大、范围最广的一项变革,其特征在于规范化、法治化和体制的相对稳定性。1994年以来的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的流转税制度;健全和完善所得税制度,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其他税种,等等。  经过第二阶段的改革,我国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化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从总体上看,这是一次建国以来力度最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的成功的改革,成功的标志主要有两点:一是规范了分配关系,包括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统计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从1994年前平均30%左右上升到1994年的55.7%的水平,1994年后一直稳定在50%左右。  另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到2006年为18.4%,比第二轮改革初期1994年的10.8%高出近8个百分点。  关于财政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基本经验可归纳为:财政职能的转变必须与政府职能转换和经济职能转换同步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必须走渐进式改革道路,必须与国企、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  当然,目前的财税体制仅是一个大致轮廓,未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综观三十年的改革历程,我们看到 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上述七个市场化趋向的改革层面以外,这种巨变还具体体现在以下层面:在劳动力市场方面,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成熟,目前基本建立了劳动力流动和工资决定的市场化机制框架;在收入分配方面,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按劳分配为主,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到党的十四大提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党的 提出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强调公平与效率统一,基本上形成了 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在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基本上实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主要体现为政府职能转变,在逐步压缩政府经济建设职能的同时提升其公共服务职能;在对外开放方面,经历了全方位、宽领域和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改革历程,目前初步实现了双向开放格局。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建设具有 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十年,三十年的改革总体上表现为一种渐进式的增量改革,这种改革路径并非简单地照搬西方标准化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是结合本国国情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制度选择与制度安排。实践经验表明,这种 特色的改革路径既避免了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又结出了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的硕果。

  • 从放权让利的探索到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以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为分水岭,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1978-1993年是第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在于放权让利,手段大多是探索性的,目的在于刺激地方政府及其他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其中,财政体制经历了三次改革,核心是实行财政...

  • 财税改革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和推动社会公平发展。一、优化资源配置 财税改革是优化国家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原有的财税体制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财税改革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引导资本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 财税体制改革是指国家为了优化财政税收制度,提高财政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系统性改革。一、明确答案 财税体制改革是国家对财政税收制度进行的系统性改革,目的在于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详细解释 1. 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税收制度的改革、财政管...

  • 3、财税体制改革:税制调整:调整税收结构,减轻对生产要素的不当征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财政体制:建立健全的财政体制,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效率,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政策的灵活运用,刺激经济增长,调整社会收入分配。4、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供求决定利率...

  • 财税体制改革是指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的系统性改革和调整。下面进行详细解释:一、明确答案 财税体制改革是对国家财政税收体制的全面改革,旨在提高财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税制改革、预算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二、详细解释 1. 税制改革:这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

财税会计资料教程免费索取

联系方式 / Contact information
需求描述 / Requirement descripti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