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的政府减税的影响。。。。
1个回答财税会计专题活动
- 根据塞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政府增加200亿的支出,整个国民收入就增加200亿,而边际消费倾向为3/4,即消费掉150亿,这150亿国民收入变成投资,继续作用,通过迭代,200*4=800亿;
政府减税200亿美元,对总需求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政府并未消费掉200亿,因此800-200=600亿,这增加600亿收入中,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相乘=450亿。
所谓税收中性,就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不会造成其他影响。从宏观上讲,征税后仅仅是从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一部分,而不会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运行;从纳税人来讲,纳税人仅仅负担所征收的税额,而不会有额外的负担。
一般而言,税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产生额外收益,即征税后,对经济的影响除了使社会承担税收负担外,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政府对污染环境的工厂课以重税,除了课税额本身外,还可以使这些工厂减少生产或停止生产,社会用于治理污染的费用会因此减少,同时环境本身也会得到改善,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增加,产生了除税收额以外的收益。二是产生额外损失,即课税后,经济体系除负担税收额外,还要承受其他负担。例如,若对污染企业课以轻税,对其他企业课以重税,就会使环境污染加重,社会治理污染的费用增加,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课税便会产生额外损失。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税收中性最早提出,是针对间接税而言的。政府若对某些商品课征间接税,这些商品价格会上涨,消费者会因此而减少对涨价商品的消费,会多消费其他商品,从而会承受税收之外的负担。因而最早提出“税收中性”的英国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认为,政府应增加直接税,减少消费税,从而使税收保持“中性”。
税收中性是西方市场经济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的产物,其根本点是要政府不干预经济,由“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去调节。
实际上,税收中性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税收涉及面广,渗透各方,个人或企业总要考虑各种税收的作用,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仅限于征税额本身而保持“中性”,必然会存在税收额之外的收益和损失。即使是课征直接税,也有干扰市场运行的作用。“税收中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用来表示政府利用税收干预经济的程度。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资本主义刚开始发展时,一般强调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进入自由竞争阶段后,才主张政府少干预经济,实行税收中性。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界曾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税收不能再保持”中性”,甚至认为税收作为政府的重要调节手段,与其他宏观政策一起,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政府失灵”的理论流行,提倡税收应保持中性的观点又盛行起来。可见,税收中性与否,与政府如何运用各种经济调节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有关。
政府减税200亿美元,对总需求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政府并未消费掉200亿,因此800-200=600亿,这增加600亿收入中,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相乘=450亿。所谓税收中性,就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不会造成其他影响。从宏观上讲,征税后仅仅是从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一部分,而不会影响市场经...
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用公式表示: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SAS=f(p)AD=SAS 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LAS=Y f AD...
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主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增加政府购买(建造大型基础设施、搞大工程、收购一些资本和商品),还有就是增加货币供给,下调利率,下调准备金率,使得经济中流通的总货币量增多,这样会加快经济流通。大抵如此,希望对你有帮助。
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包括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市场环境管理三大类。在三大政策管理中,市场环境管理是治理宏观经济问题的治本之策,主要目的在于消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失灵,以及存在于转轨经济中的市场不完善、产权不清晰等问题,从而恢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如果能够充分消除市场失灵,便无须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
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其核心原理之一是民间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受货币政策调控。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从而鼓励投资扩张。相反,若货币政策收紧,则可能抑制民间投资的热情。政府投资则主要依赖于财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税收调整来刺激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