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而产生的问题,原因以及分析
- 税法是以国家为利益主体,以不损失国家利益为原则展开的。
会计准则是以会计主体以及关联方(主要是权益人和债权人)为主体。
以收入来说,按税法规定企业确认收入即形成计税依据。但实际中企业确认的收入未必都能及时收回,即便未收回的收入以后期间作为损失冲减当期利润企业也损失了这笔收入已缴税金的时间价值。
以费用来说,税法规定未取得发票的费用均不能按费用入账,但实际中以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所用费用都取得发票并不现实,这部分费用只能企业自行消化。这部分不能入账的费用本该冲减的利润依然要缴税。 - 税事法规,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强制性的实体杠杆调节。
会计准则,是会计处理经济业务事项的规范标准。
理论上,所有公司都有可能计提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的产生源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导致计税基础不一致,进而形成临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根据所得税会计准则,公司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调整,从而计提递延所得税。例如,一些企业在会计处理中采用加速折旧法,而税法规定不允许加速折旧,则多计提的...
一、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主要差异 概括地说,新会计准则和税法的主要差异仍在于收入和投资收益实现的确认以及费用扣减时间,可扣减性上的不同。 (一)收入实现确认差异 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三类,分别看下它们在确认上的会计、税法规定差异 1、销售商品形成的收入 企业销售商品时,新...
1.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税务处理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规定。会计准则注重真实性和公允性,而税法更注重政策导向和公平性。这种差异导致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并不一致,为了准确反映这种差异,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2. 反映真实的税收负担 递延所得税的计提能够更真实...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对暂时性差异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会计核算,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分别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后年度申报所得税时可直接依据账面应转回的金额填制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明细核算每一项暂时性差异,可以彻底取代...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的主要有:1、历史成本原则上的差异 税款的征纳是法律行为,其合法性必须有可靠的证据做支撑,与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的相关性较弱,但可靠性很强,在涉税诉讼中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因此,税法对历史成本最为肯定,甚至当会计制度在某些情况下放弃历史成本原则时,税法仍然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