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未来企业与企业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
1个回答财税会计专题活动
- 在不久前举行的“国际企业管理大会”上,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认真研讨了面向未来的世界企业管理,有八大发展趋势。
(一)创新是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创新”在英语里起源于十五世纪,是“引入新东西新观念和制造变化”之意。“创新”作为现代企业概念,是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系列生产要素(如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新市场等)加以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他强调: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创新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主旋律。创新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五项:理念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培训创新。
(二)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知识,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和结晶。当今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即依靠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为基础的时代,是“知本”致富的时代。知识,是创造人间奇迹的工具和源泉。特别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概念。它是指: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完成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生产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一般是指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企业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则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当然要规避信息技术的种种失误。
未来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诺兰首次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学习型组织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
当今世界范围内,企业平均寿命缩短了,一般大企业平均寿命40年,中小企业的寿命也在缩短。 从机制上看,企业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理论,首先是1990年美国的管理专家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来的。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包括四层含义: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他强调:“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
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学习力的竞争。圣吉博士的理论及其五项修炼主张,被国际企业界誉为“走向21世纪的管理圣经”,应当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
(四)快速应变能力是时代的新要求
企业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往往是顺境与逆境并存,机遇与风险并存。由于企业环境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力量,有天灾又有人祸因素,所以企业必须具备快速的应变能力。经济发展既有周期性(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又有突发性和连锁性(如金融危机)。快速的应变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善变则胜”。
未来企业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进行的,企业要有效的生存和发展,在客观或主观上,快速的应变能力乃是时代的新要求,是企业家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立足的素质能力,是企业战胜各种危机的“法宝”。
(五)全球战略是未来企业决战成败的关键
随着时代的跃进,地球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球村”,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谁都离不开谁,彼此“相依为命”。因此,形成一个概念:“全球一盘棋”。所谓全球战略,就是企业的长期的、全局的、根本性的重大决策,必须放眼世界,登高望远,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
互相封闭的时代已经过去,各种“贸易保护主义”也已经过时。各国的企业要从全球利益的得失上谋划生存与发展,谋划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互利共赢的联合起来,国内外力争和谐协调,应当成为各国企业的新觉醒。要形成共识:全球战略是未来企业决战成败的关键。
(六)跨文化管理是企业组织文化的升华
企业组织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成为西方管理学中最热门的课题,反映了企业管理从经济、技术上升到文化层面,这是管理史上的一场革命。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规范。它分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它有四个力功能:凝聚力;导向力;激励力;约束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对企业管理有着全面的影响。“企业兴旺关键在管理,科学管理的关键在文化”。未来发展趋势,不仅要弘扬本国的文化传统,也要接纳和融合各国的优秀文化,实施跨国文化管理。同时,要关注企业文化的共性,更要重视个性建设。
(七)四满意目标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企业要践行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有四个满意目标: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满意和社会满意,其中最重要是顾客满意。因为顾客是光临惠顾的贵宾,是上帝和亲人,是“衣食父母”。个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是企业的宗旨。为此,美国提出“4CS”理念:弄清顾客的真正需求;考虑顾客的成本;提供服务的便利;搞好与顾客的沟通。旨在和谐商家与公众的互助合作关系。
四满意目标是企业永恒的追求,这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的文明进步。四个满意,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企业内外矛盾纠纷,才会得到协调治理。社会越发展,四目标的满意度越会提升,企业才会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
(八)没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原是 老子的思想。企业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看似消极被动,实则“天道自然、人生自然、顺其自然”之意。老子的“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已载入1987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中。日本许多企业的办公室也贴有“无为而治”、“无为胜有为”、“清静无为”等格言。有的老总实行“三不而治(看不见、听不见、做不到)”,尽量调动下属的主观能动性,让下属发挥创造力量。“经营之神”松下指出:不管理或少管理而使企业正常运作,乃是企业成熟的表现。
没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为此,要建立科学可行的企业运作体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先进团队;要有一整套自觉的企业制度等,才能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