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师傅的真实身份,是民族品牌还是日本企业

揭秘康师傅的真实身份,是民族品牌还是日本企业
  • 康师傅是顶新集团旗下的最主要品牌,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方便面第一品牌,康师傅曾经创造了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其他所有中外方便面企业的总和。在 ,康师傅几乎就是方便面的代名词。曾经多次入选福布斯杂志品牌榜50强,2018年更是入选世界百名快消企业第12名。成为 快消行业的第一品牌,在 广大民众中享有盛誉。康师傅的通路销售几乎遍布 所有的大中城市和乡村,可以说只要是有卖食品的地方,就有康师傅产品。康师傅在就业、税收和三农方面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公益事业方面康师傅也尽到了一个知名企业应进的社会责任,连续多年获得民政部颁发的 国家最高奖励“ 慈善奖”。可以说每次在有灾难发生的地方,就会发现康师傅的产品。但就是这样一个在 改革开放后在 土生土长的企业,却因为其创办人来自台湾,又因为有日本资金的注入,就长期以来被作为日企受到诋毁,国内某竞争品牌长期以此由头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对康师傅的恶意攻击。那么康师傅究竟是日本企业还是算做民族品牌?作为一个曾经在康师傅工作多年的资深员工,我愿意为大家来慢慢分解。

    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1958年,四兄弟的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个小油坊,起名“鼎新”。尽管非常辛苦,但油坊的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家产与负债也是基本相抵。改革开放后,魏家四兄弟敏锐的觉察到大陆发展的广阔商机,于是募集资金,1988年10月首次来大陆投资建厂。1989年4月26日,顶新集团成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很多外资纷纷撤资。但是顶新坚持留下,顶新在大陆投资的第一家企业是顶好清香油。邀请了饰演电视剧《星星知我心》的台湾著名影星吴静娴作为代言人在电视台播出广告.“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 广告语深入人心.可惜名声虽好.买卖却不好.以大多数老百姓在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还没有达到“要面子 的程度.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而十几块钱一瓶的“清香油 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老百姓的心理底线.滞销最后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随后又在济南生产康莱蛋酥卷,相信“把美味和营养卷起来”的广告语现在很多人依然记得。但是由于当时的消费水平限制,康莱蛋酥卷也没真正打开销路。等到在内蒙投资蓖麻油项目时,情况更糟,魏家老四魏应行带来的一亿台币几乎全部损失殆尽。这种情况下,关厂撤资几乎已经是唯一的选择。用魏应行自己的话来说,绝望之余,只想卷铺盖卷回家。

    接下来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整个发展,一个新的品牌就此产生。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次魏应行董事长坐火车出差,做的是火车硬座,到了吃饭时间,就泡了一碗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香味立刻飘满了车厢,一同搭车的人们对他的方便面常常十分好奇,很多人过来围观甚至询问何处可以买到。年纪大些的人都知道,在90年代之前 的方便面普遍是5毛钱以下的,面一泡就烂,调料也只有一个盐包,味道相当不好。这一偶然事件,让魏应行看到了隐藏的商机。 大陆的人口这么多,经常做火车出门的人也很多,如果做方便面一定会非常畅销。魏应行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从此开始了翻身立业的机会。魏应行回到台湾,开始游说股东,增资建厂生产方便面。经过反复认证讨论,股东们决定最后一搏,再次筹资来 大陆建厂。

    因为当时天津泰达开发区刚刚成立,招商政策和优惠,就选择把第一家方便面工厂设在泰达开发区,成为日后泰达开发区的两大标志性企业之一。1992年8月21日,在我们改革的总设计师 为天津开发区写下“开发区大有作为”题词的日子,天津顶益公司正式开业。与已经早先一步来的大陆的台湾食品大鳄统一企业不同,康师傅没有一点制作方便面的经验。但是康师傅吸取之前做清香油的经验教训,做了大量细致的市场调研。康师傅没有把在台湾和日本销售很好的鸡丝面和鲜虾面直接退出 ,而是做了大量的口味调研,在全国最主要消费市场做了多次万人大试吃活动,最后确定了生产最适合大陆口味的红烧牛肉面投产。除了口味准确,康师傅这个品牌名称起得也特别符合当时的 文化。师傅是当时北方人见面最常见的一种称呼,非常有亲切感;康代表健康,塑造了“健康美味专家”的形象。伴随着第一支“香喷喷,好吃看得见”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电视广告在央视的播出,康师傅品牌瞬间传入千家万户,第一次参加全国订货会,产品就被订购一空。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一炮打响,在全国掀起一股抢购狂潮,彻夜排成长队的等待装方便集装箱车队,成为泰达开发区最亮丽的有一道风景线。

    之后的发展已发不可收拾,从一条生产线,到78条生产线;从1994年,天津、广州、杭州、重庆、武汉、沈阳和西安等地,先后设厂。一个在台湾名不见经传的小弟把老大哥台湾统一远远甩在了身后。2000年以后,开始多元化发展,从方便面延伸到饮品和快速食品的德克士,康师傅在逐步构建自己的食品帝国。康师傅的快速发展成为了 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用魏应行董事长后来总结说,那时的发展就像一部没有刹车的赛车。

    在快速发展中,康师傅迎来了历史上有一次高光时刻,同时也是濒临毁灭的危机。1998年,康师傅收购在台湾排名第二的食品企业,台湾味全。这种蛇吞象的收购模式为康师傅带来了衣锦还乡的光荣,但是也埋下来了巨大的危机。台湾味全的原来黄家二代协同股市推手,联合做空味全,导致味全股价雪崩式下滑。为了防止股市崩盘,康师傅就就要不断投入资金吸收股市中的股票,而对方在不断抛售,带来股民的不断跟进。持续的购买味全股票,使康师傅的资金链断裂,这也危及到香港康师傅的股票持续下跌。银行和各种投资机构纷纷上面挤兑,康师傅面临资不抵债的危机。万般无奈之下,魏氏兄弟决定出售康师傅的股份。先后和大陆及国外的投资方沟通,因为对方的投资条件过于苛刻没有谈成。最后与老竞争对手统一谈判,决定把股权销售给统一,双方基本已经谈到了请会计师事务所清算的程度。就在外界都在认为统一收购康师傅已经成为定局的情况下,忽然传出谈判破裂的消息。原来统一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提出更多苛刻条件,并且统一的销售人员在康师傅的代理商和分销商那里散布康师傅即将破产的消息和传单,妄图使康师傅合作伙伴抛弃康师傅,从而谋取更多利益。极端愤怒之下,康师傅高层终止了与统一的谈判工作。魏应州董事长给全部集团公关发邮件,宣布终止与统一的谈判,并强烈表态,如果谁以后再说与统一合并,就是康师傅的罪人。号召全体高管与公司共度难关的决心。多年以后,提到当时的那封邮件,滕鸿年执行长都是对大董的决心所感动。

    这个时候一个来自日本的电话打给魏应州,是日本三洋株式会社的老董事长。他从日本的《朝日新闻》上看到了关于康师傅即将被收购的报道,就给魏应州打了电话,约他来日本谈谈。这里还要交代一下三洋与康师傅的早期渊源。大家知道三洋也是日本一个著名的食品企业,曾经在 大连投资建厂生产方便面,但是经营不善,被当时急于在东北扩张的康师傅收购,而且给了一个很公道的价格,所以双方有了一次愉快的合作。还有就是老董事长对大董非常欣赏,感觉这个年轻人很像曾经的自己。所以当看到康师傅遇到危机后,就约来谈谈。魏应州到日本后向老董事长汇报了康师傅的状况,说明康师傅并不是经营出现问题,而是因为收购味全出现资金链断裂。现在需要大量资金救急。当老董事长问清楚事情的详细情况后,决定投资康师傅,帮助一下这个自己欣赏的年轻人。而且出乎意料的是,与之前众多的收购对象不同,三洋没有要求控股,坚持与康师傅平分股份,而且还不改变康师傅的管理层,还特别要求魏应州继续担任康师傅董事长。只是派了自己的儿子和财务人员进驻康师傅。这是一次无关政治,完全是基于情感的纯粹的企业间的商务合作。三洋老董事长的善举也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康师傅通过三洋的友情援助,度过了企业史上第一次生存危机。后来为了防止第二代将来出现控制权之争,三洋出让康师傅控股1%的股份给康师傅,使得康师傅占51%,三洋占49%,康师傅取得控股权。

    经过以上历史事件的梳理,我们很容易发现,康师傅就是一家百分百在 注册成长的企业,只是他的创办人来自台湾。他确是改革开放后在 大陆成长企业的品牌。整个顶新集团为大陆近8万家庭提供了就业、为政府上缴大量的税收,特别是在三农方面的贡献更是巨大,为 农业600多个品类的农产品提供了销量。而且多年以来,康师傅旗下的各个企业在抗震救灾、教育医疗体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不能因为企业资金的来源来认定企业的属性。我们不能因为企业当中有了日企股份,就把康师傅作为日企抵制。当年康师傅最困难的时候,首先寻找的还是国内的投资机构和来自台湾的同根同种的华人企业谈判合作,但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所有的我们自己的所谓家人都是落井下石,没有一个企业和机构在康师傅最困难时伸出援手。如果没有三洋的及时相助,康师傅可能早就不存在了。而且那个时候中日之间还没有发生钓鱼岛争端,关系还是非常友好的时候。我们不能片面的把狭隘的民族情感套用到一次正常的商业合作中。康师傅与三洋的合作也是当时企业绝望中的唯一选择。

    康师傅是在 大陆创立,他的发展壮大也凝聚了大陆员工的汗水与智慧以及 各级政府的扶持。同时康师傅在自身发展同时也为 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写此文,只是因为曾经深处其中而告诉大家事实的真相,希望社会大众给康师傅一个公正的评价而已。

    财税会计资料教程免费索取

    联系方式 / Contact information
    需求描述 / Requirement descripti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