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财运详批十年大运生肖运势终生运势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企业经营管理主要内容是对产、供、销、人、财、物的管理,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应构建以宏观的总体控制和微观的具体控制相结合的内部监督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从宏观调控体系与微观的内部调控管理制度两个方面进行,缺一不可。

    1、完善内部控制宏观体系

    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站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要逐步建立财税监督、国家审计监督和社会审监督三者并立的经济监督体系;同时要重视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以促使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降低产品成本;鼓励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时各种经济信号传递出去。

    2、完善内部控制微观制度

    1)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要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企业应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任人唯贤的良好人力资源政策,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内部培训提高”等多种途径提高各类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管理层的职业素养,从而保证高素质的队伍来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内部控制制度良好作用。

    2)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反映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开展情况,而风险的发生则能够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问题与薄弱。因此,企业要建立风险预警、分析、防范机制,提前预测各类风险,采取措施降低和分散各种风险,使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 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保护财产安全、降低经营风险的管理机制。本世纪以来国内外爆发的安然事件,雷曼兄弟破产、中航油事件等公司丑闻和财务舞弊事件,凸显了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引发了政府和公众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极大关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内部控制问题。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前提,风险评估是企业的安全屏障,控制活动与信息系统是企业维持正常运行的基础,对控制的监督则是检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一些企业对自身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置之不理,如此消极的态度和做法将可能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下降,令企业承受着更大的风险。

      (一)控制环境不合理

      在我国企业中,一些企业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在高度集权的企业,领导习惯于一个人说了算。内部控制的执行很可能会影响领导的权力和威信,降低领导的工作效率,基于这种情况,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只能是走形式了。而在一些中小企业中,有些领导尚未对内部控制予以高度重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执行效率低下,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企业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部分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内部控制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经营状况的变更而进一步发展和制定。但有的企业墨守成规,其内部控制一成不变,导致内部控制缺乏时代性、适应性。倘若企业不能够及时根据外部环境和经济状况不断修订内部控制,那必定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功能不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从国家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来看,基本包括了企业日常各种经营活动。但这些基本规范是否符合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执行方法、程序是否谨慎规范,以及能否起到预期的管理作用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风险评估不被重视

      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锁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具体包括:目标、风险、环境变化后的管理。风险评估不可能带来一劳永逸的结果,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风险评估对于处于动荡变化环境中的企业尤为重要。而我国部分企业却对风险因素认识不足,经营理念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全面有效的风险提示、风险评估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忽视风险提示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过分重视企业规模的扩大,忽视了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许多金融机构为了在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变相提高利率,形成恶性竞争,对其中的金融风险缺乏慎重考虑、长远规划。根据2016年银监会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本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率高达1.16%,创下四年新高。不良贷款率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

      (三)控制活动落实不足

      企业的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控制活动在企业各个层级内都会出现。控制活动总是与企业的目标相联系,企业经营的复杂性、企业的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性质和范围,都会对企业的控制活动产生影响。

      在某些企业中,企业根本不重视职务分离,为了减少聘请人员开支,由出纳担任会计,记账人员和查账人员往往是同一人。这样的岗位设置往往导致会计人员监守自盗,企业的资金风险增加,严重影响企业资金运转。有的企业缺乏透明的采购过程,采购付款环节中存在大量违规行为:虚开发票、销售代表索取回扣、暗箱操作等。这些行为导致企业采购物资价格过高,质量较差,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在预算控制方面也存在浪费严重的现象。由于部门负责人对管理费用等有审批权,但有些企业并未指定具体的开支范围,导致企业资金浪费严重。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中,资产管理类和资金活动类重大缺陷最为突出,分别占13.25%和12.41%。另外有些企业乱摊成本现象十分严重,将管理费用、工会经费等也计入生产成本,随意分配费用。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缺乏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造成核算错误,导致企业成本费用不详尽,不能为企业带来生产经营决策有效的信息,更不能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为企业带来合理的改进建议。
  • 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执行层面和记录层面。在制度层面上,由于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存在漏洞。具体来说,一些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现有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无法有效防范风险。这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潜...

  • 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部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入理解与执行,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环境失控。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企业管理层在日常决策中忽略内部控制要求,或在面对经营压力时放松内部控制管理要求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内部...

  • 1. **不相容职务未有效分离**:创业期或成长初期,企业因业务发展优先,导致不相容职务未分离,使一人身兼多职,虽在初期可能有效,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这种模式可能导致管理混乱,增加风险。2. **授权审批体系缺失**:企业内部决策审批机制集中在老板一人身上,导致效率低下,决策失误风险增加。在企业...

  • 一、内部控制运用环境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独立董事比例很低,并且大多数由政府或大股东推荐,受到各种制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上市公司股权分布过于集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占据绝对优势,这部分股票不能流通,导致公司流通股比例过小,严重...

  • 首先,内部控制环境较差。许多中小企业属于私营或个体性质,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往往合一,导致在管理中存在一言堂,监事会、董事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与管理层结构重合,削弱了内部监督机制。管理层倾向于销售至上,视预算为负担,认为内部控制是销售障碍,不能即时带来经济收益。这种氛围下,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