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主要分类 ?

审计的主要分类 ?
  • 一、按审计执行主体分类
    按审计活动执行主体的性质分类,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
    二、按财务审计分类
    运作审计、履行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信息科技审计
    三、按审计基本内容分类
    按审计内容分类,我国一般将审计分为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四、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
    审计实施时间相对于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前后分类,审计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五、按审计技术模式分类
    按采用的技术模式,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

    扩展资料
    会计、财务、审计的区别:
    1、会计是信息的创造者,财务是信息的利用者,审计是信息的监察者。
    2、工作任务不同
    会计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所以会计总是给人一种账房先生的感觉,因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记账、做分录。
    财务的工作则是根据会计所记录的数据,分析出其中的关系,并将这些数据有效地应用起来,为企业制定出有利且可行的方案、策略,从而创造价值。
    审计的工作是对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3、负责内容不同
    会计负责结账核算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并描述资金账目。
    财务则负责分析资金运转,并对未来资金做预算。
    审计负责对会计的核算进行检查,又包括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
  •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加以考察,从而作出不同的分类。对审计进行合理分类,有利于加深对审计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组织各类审计活动,充分发挥审计的积极作用。
  • 一、按审计执行主体分类
    按审计活动执行主体的性质分类,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

    二、按财务审计分类

    运作审计(作业审计):检讨组织的运作程序及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及效益。
    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
    财务报表审计:评估企业或团体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一般由独立会计师进行。
    信息科技审计:评估企业或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可靠性及一致性。

    三、按审计基本内容分类
    按审计内容分类,我国一般将审计分为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四、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
    按审计实施时间相对于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前后分类,审计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五、按实施的周期性分类,审计还可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

    六、按审计技术模式分类
    按采用的技术模式,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

    七、按照执行地点分类

    按执行的地点可以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
  • 审计的分类有很多种,按照被审计对象的范围、内容或审计的目的来分类,或者按照审计不同的方式来分类,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
    一、按审计内容进行分类
    1、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反映其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进行的审计。
    2、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
    3、财经法纪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部门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所进行的专项审计。
    二、按审计主体进行分类
    1、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
    2、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
    3、内部审计。也称部门和单位审计。是指由部门内部独立于财会部门以外的专职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
    三、按照审计工作进行的时间分类
    1、事前审计。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前所进行的审计。即对计划、预算的编制,以及对基本建设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等所进行的审计。
    2、事中审计。是指在计划、预算或投资项目执行过程中对其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
    3、事后审计。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进行的审计。
    四、以上是审计常见和基本的分类,还可以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
    1、审计按其范围分类,可分为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
    2、审计按其是否有确定的时间分类,可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
    3、审计按其执行地点分类,可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
    4、审计按其是否受法律的约束分类,可分为法定审计和非法定审计。
    5、按照审计工作开始时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分类,可分为通知审计和不通知审计。
    6、按照会计报告期进行审计分类,可分为期中审计和期未审计。

    扩展资料:
    有人认为审计(AUDIT)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与会计有关。事实上,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活动本身就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
    产生的前提不同
    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也即是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两者性质不同
    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 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两者对象不同
    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也即是经济活动价值方面;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方法程序不同
    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记账、算账和报账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
    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审计任务。
    职能不同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会计检查或查账,只是检查账目的意思,主要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
    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 一手段。
    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
    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
    审计客体,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关系人;
    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为审计第三关系人。
    一般情况,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而第二关系人是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他们之间有一种经济责任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组织或人员,在财产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经营者之间,处于中间人的地位,这要对两方面关系人负责,既要接受授权或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又要向授权或委托审计人(即财产所有者)提出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受托代管或经营者的责任和业绩。为此,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或干涉,这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根本属性。
    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一表述既符 合审计产生的目的,也符合我国宪法关于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的规定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审计
  •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加以考察,从而作出不同的分类。对审计进行合理分类,有利于加深对审计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组织各类审计活动,充分发挥审计的积极作用。按审计执行主体分类按审计活动执行主体的性质分类,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一)政府审计(governmental audit)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在我国一般称为国家审计。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包括国务院设置的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厅(局)两个层次。国家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有资产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各国政府审计都具有法律所赋予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强制性。(二)独立审计(independent audit)独立审计,即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也称为民间审计。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在发布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指出:“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独立审计的风险高,责任重,因此审计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审计方法的变革都基本上是围绕独立审计展开的。(三)内部审计(internal audit)内部审计是指由本单位内部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施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这种审计具有显著的建设性和内向服务性,其目的在于帮助本单位健全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西方国家,内部审计被普遍认为是企业总经理的耳目、助手和顾问。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通过了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顾问服务。它以增加价值和改善营运为目标,通过系统、规范的手段来评估风险、改进风险的控制和组织的治理结构,以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按财务审计分类运作审计(作业审计):检讨组织的运作程序及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及效益。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财务报表审计:评估企业或团体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一般由独立会计师进行。信息科技审计:评估企业或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可靠性及一致性。按审计基本内容分类按审计内容分类,我国一般将审计分为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一)财政财务审计(financial audit)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旨在纠正错误、防止舞弊。具体来说,财政审计又包括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即由审计机关对本级和下级政府的组织财政收入、分配财政资金的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财政决算审计(即由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决算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即由审计机关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取和使用进行审计监督)。财务审计则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由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以会计报表为媒介集中反映的,因而财务审计时常又表现为会计报表审计。财政财务审计在审计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审计;又因为这种审计主要是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方针政策、管理规程进行的,故又称为依法审计。我国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财务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单位和人员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侵占国家资财、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往往会立专案进行深入审查,以查清违法违纪事实,作出相应处罚。这种专案审计一般称为财经法纪审计,它实质上只是财政财务审计的深化。(二)经济效益审计(economic effectivity audit)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状况进行审查、评价,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实现经营目标。在西方国家,经济效益审计也称为“3E”(efficiency,effectivity,economy)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则将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经济效益审计统一称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西方国家又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从事的经济效益审计活动概括为“经营审计”(operational audit)。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按审计实施时间相对于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前后分类,审计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一)事前审计事前审计是指审计机构的专职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发生之前所进行的审计。这实质上是对计划、预算、预测和决策进行审计,如国家审计机关对财政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的审查;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盈利预测文件的审核,内部审计组织对本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计划的科学性与经济性、经济合同的完备性进行的评价等。开展事前审计,有利于被审单位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保证未来经济活动的有效性,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一般认为,内部审计组织最适合从事事前审计,因为内部审计强调建设性和预防性,能够通过审计活动充当单位领导进行决策和控制的参谋、助手和顾问。而且内部审计结论只作用于本单位,不存在对已审计划或预算的执行结果承担责任的问题,审计人员无开展事前审计的后顾之忧。同时,内部审计组织熟悉本单位的活动,掌握的资料比较充分,且易于联系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有条件对各种决策、计划等方案进行事前分析比较,作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意见。(二)事中审计事中审计是指在被审单位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审计。例如,对费用预算、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通过这种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尽早纠正偏差,从而保证经济活动按预期目标合法合理和有效地进行。(三)事后审计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之后进行的审计。大多数审计活动都属于事后审计。事后审计的目标是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鉴证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评价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效益状况。按实施的周期性分类,审计还可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定期审计是按照预定的间隔周期进行的审计,如注册会计师对股票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进行的每年一次审计、国家审计机关每隔几年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等。而不定期审计是出于需要而临时安排进行的审计,如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存在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突击进行的财经法纪专案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企业委托对拟收购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的审计;内部审计机构接受总经理指派对某分支机构经理人员存在的舞弊行为进行审查等。按审计技术模式分类按采用的技术模式,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这三种审计代表着审计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但即使在审计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也往往同时采用。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审计技术模式,在会计报表审计中最终都要用到许多共同的方法来检查报表项目金额的真实、公允性。(一)账项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它是指顺着或逆着会计报表的生成过程,通过对会计账簿和凭证进行详细审阅,对会计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逐一核实,来检查是否存在会计舞弊行为或技术性措施。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特别是专门的舞弊审计时,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作出可靠的审计结论。(二)系统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它建立在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上。即首先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和评价,当评价结果表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且运行有效、值得信赖时,可以在随后对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工作中仅抽取小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相反,则需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样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有利于保证抽样审计的质量。(三)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采用这种审计技术时,审计人员一般从对被审单位委托审计的动机、经营环境、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出发,利用审计风险模型,规划审计工作,积极运用分析性复核,力争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除上述分类外,审计还可按执行地点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前者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依法定期报送的计划、预算和会计报表及有关账证等资料进行的审计,主要适用于国家审计机关对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进行的财务审计;后者是指审计机构委派审计人员到被审单位进行现场审计,以全面调查和掌握被审单位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审计结论。按照执行地点分类按执行的地点可以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一)报送审计报送审计又称送达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将需要审查的全部资料送到审计机关所在地就地进行的审计。他是政府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重要方式。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是不易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问题,不便于用观察的方法或盘点的方法进一步审查取证,从而使审计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二)就地审计就地审计又称现场审计,是审计机构派出审计小组和专职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的审计。它是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主要类型。审计对企业来说,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是确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关键。由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大量的对内、对外业务,并且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包含其中,因此往往成为企业所得税审计的难点,也是审计人员最感头痛之处。所以,我们在审计过程中,首先应该了解企业有关生产成本控制的内部管理体系是否合理。包括了解企业是否有专职会计进行成本核算;内部凭证制度是否健全,凭证的种类、内容、编号是否符合会计处理要求;簿记和报表的记录和制定是否及时完整;凭证、账册、报表三者之间有无严格的核对制度;资产盘点制度是否按期完成;另外还应了解企业成本核算的流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调查摸底,确定企业成本核算的可信赖度,然后根据可信赖度的不同,搭配审计人员,组成不同的审计小组进行审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会计处理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指工业企业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产品所支出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反映生产费用的最终归宿,是正确计算利润的基础。一般来说,对于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审计主要在于调阅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原材料、累计折旧、库存商品等会计科目的账册,确定被审计企业有无虚列成本,有无将非生产性成本挤入生产成本;有无跨期摊销费用;有无人为利用在产品成本调节利润等现象。正常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与主营业务成本核算大致如下:①分配、归集直接与间接生产费用与成本②分配制造费用③结转完工产品生产成本④结转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发生的其他间接费用先在制造费用科目的借方归集,月末再分配转入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该科目月末一般无余额,而生产成本借方期末余额反映尚未完成的各项在产品成本。其中材料费用的归集,主要是指将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料及主要材料,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计入各项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一批材料由几批产品共同耗用,可采用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公式如下: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某种产品应分配材料数量=该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分配率例1:某厂领用原材料2 000千克,单价10元,原材料费用合计20 000元,生产甲产品200件,乙产品100件,甲产品定额消耗2千克,乙产品1千克,材料费用分配与会计分录如下:分配率=20 000÷[(200×2)+l00×l]=40应分配材料费用:甲:200×2×40=16 000元乙:l00×l×40=4 000元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16 000--乙产品 4 000贷:原材料 20 000对于人工费用的归集,在审计时要划清计入产品成本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界限。凡属于生产车间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费用,记入生产成本科目;凡属于各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和费用记入制造费用;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和提取的费用属于管理费用科目。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非直接作用于生产产品的各项间接费用。它包括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生产管理部门提取的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保险费、排污费等等。月末应全部分配转入生产成本科目,计入产品成本。借:生产成本贷:制造费用待摊费用是指本月发生,但应由本月及以后各月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共同负担的费用。这种费用发生以后,不能一次全部计入当月成本、费用,而是按照费用的受益期限摊入各月成本费用。该费用的发生和分配是通过待摊费用科目完成的,会计分录如下:费用发生时:借:待摊费用:贷:银行存款(现金)每月摊销时(不包括用于非生产用途)借:制造费用贷: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的性质正好同待摊费用相反,是指预先分月计入成本、费用,但由以后月份支付的费用,主要用于利息费用支出与固定资产大小修理费。该费用的预提和支付通过预提费用科目完成,会计分录如下:提取预提费用时:借:制造费用贷:预提费用实际支付时:借:预提费用贷:银行存款生产费用分配的审计1.工业企业发生归属于本期的生产费用,按其经营用途分别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有关账户后,在月末还须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转入按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的生产成本账户,借以正确计算本期完工产品的成本。对生产费用的分配,必须划清以下界限: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正确划分上、下期费用的界限;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因此,生产费用分配主要应从企业采用的分配标准、应分配的金额和分配率等方面进行审计。1.生产费用分配标准的审计(1) 审计内容。生产费用分配标准是间接费用归属于产品的依据,主要审查企业对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否适当,有无利用变换分配标准,人为地调整各产品间应承担的费用成本的;分配的标准与实际发生的统计数有无不相符的;同一种产品承担两种费用,标准有无不-致的。(2) 审计方法。-是收集资料,掌握企业历年来各种间接费用采用分配标准的情况,对照检查本期采用的分配标准是否适当。二是查清分配标准如何确定及其取得的来源。三是核实车间原始记录,统计报表数字等,检查对照各种费用分配表上的分配标准,是否有弄虚作假的现象。2.生产费用被分配额的审计(1) 审计内容。生产费用被分配额指在费用发生时,无法确定应由哪种产品承担而须按一定的分配方法计入产品成本的间接费用,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应审查费用分配表的分配总额与该项费用账户的发生额是否相符,有无将应由下期成本承担的费用提前在本期分配的;有无将不应由产品成本负担的非生产项目的费用,计入分配额的;有无将直接费用错作间接费用分配的;有无将免税产品的费用挤入分配额转嫁给应税产品的。(2) 审计方法。根据费用分配表与有关费用明细账及会计凭证核对,从费用归属项目、归属期限以及数字计算等方面加以核实,如发现不实,应重新计算并编制费用分配表,然后同原费用分配表比较,其差额从生产成本中剔除,转入有关项目。3.生产费用分配率和分配额的审计主要审查分配率的计算是否正确,分配给各产品的费用与应负担的生产费用是否相符。可根据费用分配表计算:费用分配率=(被分配费用额÷费用分配标准)× 100%某种产品应 某种产品 费 用负担的费用 = 分配标准 × 分配率通过复核,如发现有错,应查明原因,予以调整。

  • 按审计活动执行主体的性质分类,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按财务审计分类,审计可分为运作审计(作业审计),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信息科技审计。按审计基本内容分类,我国一般将审计分为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按审计实施时间相对于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前后分类,审计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按审计采用的技术模式分类,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按照执行地点分类,审计可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等。
  • 一、按审计主体分类 1. 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是由政府专门设立的审计机构进行的审计活动,主要对国家财政收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监督。2. 社会审计 社会审计主要由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这些机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主要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等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这种审计形式具有...

  • 1、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2、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3、内部审计。也称部门和单位审计。是指由部门内部独立于财会部门以外的专职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三)按照审计工作进行的时间分类 1、事前审计。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前所进行的审计。即对计划、预算的编制...

  • 审计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根据审计内容分类:1. 财政财务审计:审计机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反映其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2. 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3. 财经法纪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部门对严重违...

  • 1、按审计内容进行分类: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2、按审计主体进行分类: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3、按照审计工作进行的时间分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以上是审计常见和基本的分类,还可以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1、审计按其范围分类,可分为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2、审...

  • 按审计内容分类,我国一般将审计分为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四、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 审计实施时间相对于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前后分类,审计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五、按审计技术模式分类 按采用的技术模式,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

财税会计资料教程免费索取

联系方式 / Contact information
需求描述 / Requirement descripti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