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款滞纳金如何计算?
8个回答财税会计专题活动
- 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例:
假如某单位2011年3月应缴纳增值税100万元,因资金周转困难,直到4月29日缴纳。2011年3月增值税申报缴纳的最后期限为4月15日,该单位共逾期14天缴纳税款,应加收的滞纳金为:
1000000*14*0.5‰=7000(元) - 补缴税款的滞纳金是按照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根据《 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
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三十二条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扩展资料:
滞纳金性质界定:
滞纳金是指税务机关基于纳税人未在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事实,而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一定比例的附带征收。各国法律对滞纳金的法律性质的认定并不一致,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损害赔偿说。该说认为,税收债务是一种公法上的金钱给付之债。当清偿期届满时,如果纳税人不能如期履行义务,就会构成迟延履行,进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需要通过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等方式加以弥补。
基于此,滞纳金的比例不能太高,虽然其可以高于金融机构贷款的利息率,但是大致不能超出民间借贷的利息率太多。
2、行政处罚说。该说认为,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未及时缴纳税款的一种经济制裁措施。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滞纳金具有惩罚性,滞纳金即罚款。
3、行政秩序罚说。依照此说,滞纳金是对纳税人过去违反税法义务行为的制裁。如果按照这种理解,滞纳金与罚款实际上没有任何差别,将滞纳金列入税收附带债务也没有合理性可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滞纳金 - 亲,您好:
欠税金额x滞纳率x天数,即按日计算,每日万分之五的滞纳金【摘要】
税款滞纳金怎么计算的【提问】
我是百度知道问一问答主“小月儿”😊😊,您好呀,很高兴为您服务,问题已收到👌 ,正在敲字✍ 编辑答案中,还请您耐心等下一下下☕️ ,三分钟内一定给您答复哟🤗 !(亲,本次回复仅供此次问题参考回答,不做正确结论哟)【回答】
亲,您好:
欠税金额x滞纳率x天数,即按日计算,每日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回答】
滞纳金按每票货物的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单独计算,起征点为人民币50元,不足人民币50元的免予征收。一般其计算公式为:关税滞纳金金额等于滞纳关税税的0.5乘滞纳天数。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滞纳金金额等于滞纳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税额0.5‰乘滞纳天数。【回答】 - 每天为税款的万分之五,每天需要交滞纳金=8万*5/10000=40元
- 3月10日到5月8日总共有60天,
过期60天的滞纳金是80000*0.0005*60=2400,
带上本应缴税款80000
所以你一共要缴82400元 - 每日万分之五
法律分析:1、税收滞纳金征收的比例及其计算:每日按照纳税人滞纳税款的万分之五计算。根据《 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历罩春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2...
税收滞纳金的计算方法:1、滞纳金=未按期缴纳的税款*滞纳天数*万分之五;2、关税滞纳金金额=滞纳关税税额×0.5‰×滞纳天数,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滞纳金金额=滞纳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税额×0.5‰×滞纳天数;3、注意:从缴纳期限截止日的第二天算起,到实际缴纳税款当天为止,是滞纳天数;4、扣缴义务人暂...
法律分析:有的。滞纳金=未按期缴纳的税款×滞纳天数×万分之五。滞纳金是对不按纳税期限缴纳税款的纳税人,按滞纳天数加收滞纳税款一定比例的款项,它是税务机关对逾期缴纳税款的纳税人给予经济制裁的一种措施。法律依据:《 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三十二条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
交税滞纳金是对于税款未按时缴纳的惩罚性费用。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从税款逾期之日起,每日按税款金额的万分之五计算滞纳金。计算公式为:滞纳金 = 税款金额 × 滞纳天数 × 0.5%。缴纳欠税滞纳金后,这笔费用将被视为营业外支出。法律依据来自《 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该条款指出,纳...
滞纳金=(最低还款额-截止到期还款日已还款额)×0.05 法律依据:《 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第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