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6个回答财税会计专题活动
- 一、适用本款的法定条件
1.行为要件。适用本款须具备虚开和骗取税款两个行为。前者是行为人实施特定骗税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包括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四种行为方式。后者骗税行为是指利用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实际抵扣应纳税款或者骗取出口退税款的行为并直接导致国家税款被骗取的行为。
2.结果要件。适用本款须同时具备国家税款被骗取和国家利益遭受损失两个结果,且均须达到一定数额标准的要求。
3.数额要件。适用本款应考查三个数额:(1)虚开数额。刑法对此并未明示,属于隐含的数额要件。因刑法将适用本款结果要件中的骗取国家税款设定为数额特别巨大,而基于本罪虚开和骗税行为的内在逻辑联系,没有虚开难以实现骗税,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是以行为人所虚开的发票数额达到或超过此特别巨大数额为标准的。(2)骗税数额。刑法规定了须达到数额特别巨大的要求。其具体数额,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应为100万元以上。(3)损失数额。根据立法规定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是适用本款所必须具备的后果要件,这一要件与骗税行为数额之间存在本质区别,表面上看,二者都表示国家税款已被骗取,但是被骗取并不等于损失,因为被骗取后,因骗税人之悔改主动退出所骗取税款,或者在侦查终结前国家损失被部分或全部追回,其损失的数额就会小于骗取的税额。因而,前述司法解释将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规定为造成国家税款损失50万元以上并且在侦查终结前仍无法追回。
二、适用本款法定刑的犯罪形式
1.由同一犯罪主体实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适用第2款规定法定刑的情形
同一行为人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又利用该发票进行税款抵扣或者出口退税款的骗取行为的,符合结果条件时应当适用本款规定。对于由同一主体实施的虚开和骗税行为,由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专用发票的功能和操作原理所决定,为他人虚开的发票作为开票人的自己根本无法实施抵扣,而只能由作为受票方的他人进行抵扣税款或者骗税,因此,对于由同一犯罪主体实施应当适用本条第2款所规定的法定刑的,其虚开行为的主体只能是为自己或让他人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人。
2.由不同犯罪主体实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适用第2款规定法定刑的情形
(1)不同主体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分别实施虚开、骗税行为适用第2款规定
本条第2款的适用虽以行为符合复合性要件为必须,但并不意味着其虚开和骗税主体必须是同一主体,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虚开人与骗税人事前共谋,犯罪中分工合作,事后共同分赃,尽管就某一单独主体来说,并未完全满足行为复合性的要求,但因刑法对共同犯罪实行的是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因此即使虚开人没有实施骗税行为,也必须对骗税人所实施的骗税行为及其后果负责。
(2)不同主体缺乏共同的犯罪故意分别实施虚开、骗税行为能否适用第2款规定
在刑法学理论和实务界存在争议,形成了三种不同观点:
必要共犯说认为,若虚开和骗税行为由不同人实施,则适用第2款的前提是两种人必须成立共犯。若虚开人与骗税人之间主观上既无犯意联系,客观上也无行为的配合,不可能适用该款。
虚开行为完全责任说认为,适用第2款的条件是行为人的虚开行为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的损失,对行为人是适用第1款还是第2款,取决于行为人虚开行为造成的后果,而不取决于行为人是否既虚开又利用其骗取国家税款。
虚开行为独立责任说认为,虚开人和骗税人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对虚开只能适用第1款,对骗税则第1、2款均可适用。理由是,虚开人的动机和目的一般是为了从骗税人或中介人手中获取手续费,骗取国家税款并不是其直接的动机和积极追求的目的,而骗税人故意内容则是直接指向骗取国家税款。二者的社会危害性有所不同,骗税人直接骗取国家税款,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比虚开人更大,因此司法解释第1条第7款规定对其可适用第二百零五条第1款和第2款处罚,是正确的。
我们认为,上述观点中,前两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三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必要共犯说人为限定对骗税的后果负责,误解了虚开行为的内涵。照其观点,虚开人仅限于实施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人,此类人员的行为单一,本身根本就不存在适用本条第2款的行为条件;在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下,当然不应当对骗税人实施骗税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负责。但是,根据增值税抵扣原理,对于受票人则完全符合行为复数性条件,在满足结果条件的情况下,理应依据第2款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虚开行为完全责任说的错误在于,对单纯实施虚开行为的主体,根据虚开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违反了我国刑法罪责自负的原则。虚开人在未实施骗取行为以及未与骗取人形成犯罪故意的情况下,只能就其所实施的单纯虚开行为在刑法第二百零五条第1款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幅度承担刑事责任。在行为人未实施骗取行为的情况下,让其承担骗取行为的法律后果极不合理。
再次,虚开行为独立责任说基本正确,但仍有待完善之处。一是在虚开人和骗税人之间未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下,应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虚开和抵扣行为进行独立的评价,对实施单纯虚开行为的犯罪人,只能要求其承担虚开的刑事责任,适用第二百零五条第1款规定的刑罚幅度予以处罚,且其虚开所导致的损失后果也应当作为适用不同法定刑幅度的依据;二是罪责自负是我国刑法以及刑罚适用的重要原则,行为人只能对其本人实施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骗税人若没有实施虚开行为当然不应对他人实施的虚开行为负责任,但由于我国刑法明确将虚开规定为四种行为方式,因而,对于骗税人而言,因其所获得的虚假增值税专用发票要么是通过自己虚开取得,要么是通过让他人为自己虚开取得,其行为完全符合适用刑法第二百零五条第1款及第2款的条件,在未符合本条第2款所规定的结果条件的情况下,应根据刑法规定将其认定为虚开行为适用第1款追究刑事责任;而在符合本条第2款所规定的结果条件时,理应适用第2款处罚。 -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主要是指:
没有货物购销或者没有提供或接受应税劳务而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有货物购销或者提供或接受了应税劳务但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数量或者金额不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进行了实际经营活动,但让他人为自己 增值税专用发票;
拓展资料:虚开发票罪的惩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处三年以下 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 或者 ,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 -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三年以下 、拘役量刑格】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款数额1万元或使国家税款被骗取5000元的,基准刑为 六个月;虚开的税款数额每增加3000元或实际被骗取的税款数额每增加15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款数额不满1万元或使国家税款被骗取不满5000元的,情节严重的,可以本罪论处,基准刑为拘役刑。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量刑格】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款数额10万元或使国家税款被骗取5万元的,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基准刑为 三年;虚开的税款数额每增加6 000元或实际被骗取的税款数额每增加3 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十年以上 量刑格】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款数额50万元或使国家税款被骗取30万元的,基准刑为 十年;虚开的税款数额每增加1万元或实际被骗取的税款数额每增加5 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缓刑适用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缓刑:
(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款数额30万元以上或使国家税款被骗取25万元以上的;
(二)曾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行政处罚或判刑的;
(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累计5次以上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60%以上罚金的。 -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1、客体要件:虚开发票罪侵犯的客体为国家的税收制度和发票管理制度。2、客观方面:表现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以外的发票,情节严重的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单位也可以构成本罪的主体。4、主观方面...
虚开 罪的认定:1、主体为一般主体;2、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而且一般具有牟利的目的;3、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监督管理制度;4、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法法律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法律依据】《 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犯罪情节的认定标准是什么:1、虚开税款数额10万元以上的,属于“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严重情节”:(1)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致使国家税款被骗取5万元以上的;(2)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2、虚开税款数额50万元以上的,属于“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
一般认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虚开行为即构成犯罪,无须危害结果。然而,"虚开"的具体含义并未在刑法中明确,这可能导致刑法规范适用范围不当扩大或缩小。在司法实务中,有人认为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虚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就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既遂,不论是否造成实际的...
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标准分别为50万元、250万元。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需要遵守哪些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