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一年的税收有多少全部加在一起
2个回答财税会计专题活动
- 农业税收是2217万两,商业税收是340万两(万历时期商业税收最多的时候是480万两[89]),由此大概可以估计出,明朝政府如果不附加额外的税收那财政收入总计大概在2500万两到三千万两之间浮动,崇祯时期应当相差不远。
而额外征收的辽饷加练饷就有1600万,已经在原本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如此看来这额外加的税收确实是很多了。但这样来看问题,难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 这个要看是明朝的前期还是后期。明朝前期,税收制度承袭唐宋,唐朝的杨炎把租、庸、调改为"两税法"一年收两次税,所以明朝前期一年收两次税;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搞"一条鞭法",一年只收一次税,而且从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就更简单了。当然,这个都是理论上的,地方上怎么摊派这里不讨论。
明朝的税收相对而言还算轻的。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这算是照顾弱势群体吗?农业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下来的。明朝万历时总人口约6000万,人均每年负担国家税支0.033两白银,约人民币22元。当然这些都是官方的数据,各地胡乱摊派不算,甚至皇帝也亲自出马。明朝的万历年间,支出日益增长,需要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到处横征暴敛,曾改“三十税一”为“什(+)一”税,并在万历二十四年派出宦官,四出征商税、矿税。当时的北京,主管密云的税监王忠和,主管芦沟桥的税监张晔,大举征商税,使税额猛增到10余万。
从黄仁宇著的十六世纪明代 之财政与税收 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的论文专著中论述我们可以确认如下三个事实》
1 明代的税收过低,
2 明代的税收几乎在二百五十年的时间内没有增加
3 明代晚期人们对任何一次的增税行为都叫苦连天,以致当政府试图增加赋税时阻力重重
当然肯定有部分官员中饱私囊,造成农民负担
也就是没有变,一年的税收还是几百万两白银而已。
其次,崇祯年代的税收种类包括田赋、人丁税、户税、商税、关税、杂税等。最后,将各种税收的数量加在一起,得到总税收。由于缺乏具体数据,无法给出精确的数字。但可以知道的是,明朝的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田赋和人丁税。综上所述,明朝崇祯一年的税收有多少(全部加在一起)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因为缺...
朝廷的户部也算了一笔帐,依据当时的价格,一个士兵一年要饷银十八两,十八万人,一年就需要三百二十四万两。辽东只是九边之一,加上其它八边的士兵,就朝廷每年五百多万两的赋税,更本就是不可能。所以崇祯才会不断的增加赋税(主要是农业税),导致最后的国家内乱。
农业税收是2217万两,商业税收是340万两[万历时期商业税收最多的时候是480万两,由此大概可以估计出,明朝政府如果不附加额外的税收那财政收入总计大概在2500万两到三千万两之间浮动,崇祯时期应当相差不远。 而额外征收的辽饷加练饷就有1600万,已经在原本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如此看来这额外加的税收确实是很多了。但...
根据崇祯初期在任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奏本,崇祯初期,九边饷银达370万两,而当时朝廷一年的赋税收入尚不足300万两,这其中还包括了继续加征辽饷后实际收得的税银。所以说在明末,财政危机是导致明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清朝在表面上鼓吹“袭明制”实际却百般搜括不止的原因,前车之鉴...
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为两千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在明朝巅峰时期被认为是相对较低的。对比之下,宋朝国土仅为明朝的一半,但其税收却超过一亿六千多万贯。汉朝和隋唐时期的税收也达到了五千万两左右,而清朝即便是面临割地赔款,税收仍达到八千万两左右。这表明明朝的财政状况并不理想。到了明朝末年,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