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成本核算的原理是什么?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理是什么?
  • 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
    会计中成本核算的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管理会计会计制度(试行)》的规定:“管理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管理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 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会计》(2005)一书中对权责发生制的界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经营活动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则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又称配比原则,它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相比较。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首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成本配合来确定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并没有对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进行规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项教育产品成本。高等学校各项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将教育的费用与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将科研的费用与新知识的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又称“收益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与收益性支出相对称的。它是指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
  • 实际成本是企业在取得各项财产时付出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成本。
      计划成本是企业自行制定的各项财产的分类、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等资料,在取得财产时或发出时按这些资料计算计划成本。
      按现行制度规定,原材料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而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按照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制度,是我国工业企业普遍采用的存货核算制度。基本要求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下,需要设置“存货采购”和“存货成本差异”两个账户,以原材料为例说明计划成本的核算程序如下:
      (1)按实际成本支付材料款,“材料采购”账户的借方按计划成本计价,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记入“材料成本差异” 账户,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2)(按计划)成本结转材料成本;
      (3)领用原材料时按计划成本结转;
      (4)会计期间结束时,将材料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差异分配破除 纲成本差异是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超过计划成本为超支,反之为节约。存货成本差异形成于存货取得过程之中,就随着存货的发出而转销,即按照差异率将存货成本差异分配到有关成本项目中。
      评价计划成本核算之所以在我国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能够简化日常会计核算,各种存货只有一个单位成本,平时只须登记存货的数量,不存在先进先出、后进先出等复杂的存货计价程序。而且,计划成本核算还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工作业绩,加强存货管理,促进降低破除 ,减少存货核算的误差。计划成本核算的困难在于如何制定有效的合乎企业实际情况的计划成本,如果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关很大,计划成本核算就会失去意义。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存货成本差异率持续(如两年内)超过5%,就应当调整计划成本。
  • 会计成本核算原理:1、 合理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所谓成本计算对象,就是费用归集的对象.或者说是成本归属的对象。2、 恰当确定成本计算期。所谓成本计算期,就是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3、 正确选择成本计算的方法。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成本的具体计算方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

  • 实际成本是企业在取得各项财产时付出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成本。计划成本是企业自行制定的各项财产的分类、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等资料,在取得财产时或发出时按这些资料计算计划成本。按现行制度规定,原材料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

  • 会计成本=账户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资产,已消耗=产生收入(费用)+不产生收入(损失)管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费、公司一级折旧费、修理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费及其他管理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使用税等)。财务费用:包括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

  •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为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活动。现代成本会计是为克服通货膨胀所引起物价变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弊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以资产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对相关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相关经济主体...

  • 会计成本中的成本核算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和报告的过程。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基本概念 在会计学中,成本核算是一种系统的会计方法,旨在准确地确定企业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各种成本,这些成本应与生产、管理活动或特定的决策相关。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决策中非常...

财税会计资料教程免费索取

联系方式 / Contact information
需求描述 / Requirement descripti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