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房贷利息抵税或成形 算算能省多少钱?
- 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答记者问,在谈到个税改革问题时,楼继伟表示,新体系下房贷利息、教育和抚养子女费用将可抵税。
楼继伟:房贷利息抵税或将成形
3月7日上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回答个税改革问题时,楼继伟表示,目前来说,简单地提高起征点是不公平的,他举例说,一个人拿五千块钱的工资可以过日子过得不错,如果还要养孩子,甚至还要有一个需要赡养的老人,就非常拮据,所以统一减除标准本身就不公平,在工薪所得项下持续提高减除标准不是改革方向。
楼继伟表示,现在的做法是要分类扣除,扣除因素包括个人职业发展、再教育、按揭贷款利息等内容。此外,对于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因素也要给予扣除。“这些都比较复杂,需要健全的个人收入和财产的信息系统,需要修改相关法律来保障”。
其实,早在2013年9月,楼继伟在谈及个税改革时,曾指出,“在对部分所得项目实行综合计税的同时,会将纳税人家庭负担,如赡养人口、按揭贷款等情况计入抵扣因素,更体现税收公平。”
在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2015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一起研究了个人所得税改革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个改革方案。“对于个税改革方案,税政司此前也针对各种难题出台了草案,预计今年会有重大进展。”一位财税系统人士告诉记者。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楼继伟也表示,目前关于个税改革已经提交国务院,按照全国人大立法的规划和国务院的要求,今年将把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法的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去审议。
房贷利息抵税 百万房贷每月省817元
科普一下:房贷利息抵扣个税,是将住房贷款产生的利息抵减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额,从而降低供房者的个人所得税税负。
举个例子:
100万房贷按目前的基准利率4.9%计算,首月利息为1000000*4.9%/12=4083元利息。如果按10000元的月收入也就是目前20%税率档计算,其节约的个人所得税为4083*20%,接近817元。也就是说,其原本税负越高,节税优惠力度越大。
有专家表示,这种利息税前扣除的效果远强于降息,尤其是对于库存过多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此前,房贷利息能否抵个税曾引发多次讨论。去年12月初,地产股迎来久违大涨,房地产板块多股涨停或涨幅靠前。多个机构均将原因指向财政部在讨论个税改革。
财政部相关人士表示,该政策今年实施可能性不大。目前,在房价再次上涨的背景下,具体何时能够实施更加扑朔迷离。
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提交《关于推动化解房地产库存的建议》提案,提出积极推行房地产信托,将个人所得税充抵房贷利息等建议。
多位财税人士认为,个税改革综合计征有助于减轻低收入者税负,维护社会公平,使个税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功用。社科院报告也表示,住房政策应从原先过度强调住房市场的经济支柱作用,转向适度强调住房民生导向,个人所得税抵房贷可降低购房者还款负担。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3-08,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点击领取看房红包,百元现金直接领
1、某人买房贷款50万,按照现在的基准利率4.9%计算,第一个月的利息为50万*4.9%/12=2024元。假如此人月收入为1万元,按照目前20%的税率,节省个税为2024*20%,约为200元左右。2、某人在上海购买200万元的房子,贷款140万元。30年等额本息月供为7430元。月均利息支出为3541元。如果税前收入为2万...
贷款利息抵税计算方法,具体如下:房贷利息抵税其实就和五险一金一样,在计算个税的时候提前减去。以后个税的计算方法就要比现在的计算方法多了一项,减去专项扣除费用。目前,我国的个税的起征点是3500元,工资超过了3500元,就有义务缴纳个税。个税计算方法将变成:应纳税额=工资薪金-五险一金-房贷利息...
房贷利息抵税是指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将房贷产生的利息作为税前扣除项,减轻个人税负。法律依据为《 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式。具体计算中,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首先减去六万元的费用、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得到应纳税所得额。非居民个人...
计算房贷利息抵扣个税:根据图中房贷计算的利息可以看出前几个月房贷利息大概在4000元左右,并逐月减少,应纳税额是10000元-10000元*22.5%(五险一金)-4000元(每月房贷利息)=3750元,应纳税额小于个税起征点的5000元,所以小李不用纳税。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小李每月可以少交个税82.5元,在工资...
法律分析:房贷利息抵税其实就和五险一金一样,在计算个税的时候提前减去。以后个税的计算方法就要比现在的计算方法多了一项,减去专项扣除费用。个税计算方法将变成:应纳税额=工资薪金-五险一金-房贷利息等专项扣除,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法律依据:《 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