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中区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住所标准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财税会计专题活动
- 个人所得税中区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住所标准:
一、住所标准:依据通常是指公民长期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住所又分为永久性住所和习惯性住所。个人所得税法里所说的"住所"是税法的特定概念,它不是说居住的场所和居住的地方,而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 境内习惯性居住"。
二、居住时间标准:居住时间是指个人在一国境内实际居住的天数。
我国规定的时间标准是在 境内居住满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 境内居住365日,达到这一标准的个人即为居民纳税人。对居住时间内临时离境的,即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不扣减天数,连续计算。
个人所得税居民纳税人的标准是指在 境内有住所或者没有住所而在 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非居民纳税人的标准是指在 境内没有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没有住所而 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为我国的非居民纳税人。
扩展资料:
个人所得税相关法律规定:
《 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一条 在 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 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从 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 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 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从 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纳税年度,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第十一条 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办理汇算清缴。预扣预缴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居民个人向扣缴义务人提供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扣缴义务人按月预扣预缴税款时应当按照规定予以扣除,不得拒绝。
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不办理汇算清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 - 住所通常是指公民长期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亦即以本人户口簿登记的住址为住所,我国的公民一人只有一个住所。但在一些情况下,公民经常居住地可能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
住所分为永久性住所和习惯性住所。永久性住所通常指《民法通则》上规定的住所,具有法律意义。习惯性住所则是指经常居住地,它与永久性住所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不一致。根据这种情况,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采用习惯性住所的标准,将在 境内有住所的个人界定为: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 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这样就将中、外籍人员,以及港、澳、台同胞与内地公民区别开来。
所谓习惯性居住或住所,是在税收上判断居民和非居民的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居住地。例如,个人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而在 境外居住的,当其在境外居住的原因消除后,则必须回到 境内居住。那么,即使该人并未居住在 境内,仍应将其判定为在 习惯性居住。所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住所”,其概念与通常所说的住所是不同的。